首站新加坡—“电子信息+”青年学者交流活动开启科创跨境之旅

  2024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深圳市科技交流服务中心主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承办的科创跨境“电子信息+”青年学者交流活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成功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百余位博士人才参与,从应用需求及产业发展出发,解析电子信息领域现状及未来趋势,为双边科技创新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3.png

  活动开启,政策解读引关注

  高研院党委书记邹见效教授全面介绍了高研院的整体情况,并深入阐释了深圳市以及高研院在引育人才方面的政策。邹见效教授的分享让在场的青年学者们对深圳市人才政策环境以及高研院的优势有了清晰认知,为来深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邹见效同为高研院智能装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智能装备与系统领域的研究。该中心聚焦无人系统与特种机器人、电力电子与智慧能源、智慧通联、医疗康复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智能感知与决策、系统建模与控制、高性能电能变换与电机驱动等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研究。

图片4.png

  前沿分享,技术探讨展风采

  活动邀请了IEEE Fellow 李耘教授和国家青年人才范衠教授进行了前沿技术的专题分享。两位教授来自高研院人工智能工业创新中心,该中心聚焦“AI for Engineering”,应用下一代、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来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E)提升为“计算机自动设计”(CAutoD,包括EDA)。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资深学者项目,开展10余项院企合作项目。

  李耘教授围绕电子信息领域的众多前沿科学问题展开演讲,尤其重点阐述了“AI for Engineering”(包括“AI for Science”和“AI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等内容,提出他所在的i4AI中心将在工业4.0/5.0创新发展中借助AI的力量超越人类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的应用范围将持续扩大,不再局限于特定领域,而是能在所有可利用仿真的行业中绽放光彩,进而推动相关行业实现重大创新与突破。范衠教授则针对设计自动化这一关键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他指出设计自动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算法和计算模型,可以简化复杂的设计流程,既能大幅提高设计效率,又能从根本上优化和提升设计质量。

  交流研讨,思维碰撞促发展

  在交流研讨环节中,我们邀请到IEEE Fellow 程钰间教授,国家青年人才文岐业教授、蔡金赤教授与在场的青年学者们围绕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互动交流。从技术层面来看,大家一致认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间成绩斐然。在通信技术、半导体制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国内的研究人员和企业不断探索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在研讨中还强调了电子信息领域科研的系统性和计划性的重要性。有组织的科研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研究效率,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其应用价值。通过明确的研究目标、合理的资源分配以及科学的项目管理,科研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技术难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现场交流氛围浓厚,青年学者们踊跃参与讨论,展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次活动作为2024“科创跨境”系列首场赴海外举办的交流活动,不仅为深圳和新加坡两地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让两地青年学者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也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展示自身研究成果和创新思维的绝佳机会。通过这个平台,青年学者跨越国界,分享见解,汲取经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长期以来,深圳市科技交流服务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领域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积极发挥着对外科技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将继续以“电子信息+”为主题,走进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开启第二站旅程。通过逐步拓展的方式,不断拓宽链接全球科技人才交流的合作网络,为更多的青年学者提供交流机会、为科技的跨境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可能。